华东局稿件均为原创。本文首刊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华东局栏目,更多内容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非遗客厅的经理张洪光,把采访约在了店里,时间是早上九点半。店在迎恩门风情水街,绍兴城的热闹之处,附近便是中国*酒博物馆。店铺不难找,就坐落在街区的中心位置,老远就能看到“非遗文化客厅”几个大字。这是一家新店,今年8月28日才开门,这是绍兴首家非遗客厅,在全国也算得上新鲜事物。开业时颇为隆重:绍兴市文广旅游局、旅行社协会、非遗保护中心等诸多部门和机构负责人莅临祝贺。现在,那里则成为各地*府团体到绍兴考察的“必经之地”。采访当天早上八点半,张洪光就刚接待完一批*府代表团。非遗客厅很大,有多平方米,透过玻璃落地窗,可以看见店里的陈设。沿街的位置陈列了越红茶、青瓷、花雕、竹编等十余种绍兴非遗项目的商品,靠里的空间则分别被小戏台、大茶桌和非遗教室等功能区所占据,整体设计风格偏向年轻化。某种程度上,非遗客厅应该是绍兴的“脸面”之一,但出人意料的是,运营方却是民营企业。越红文化有限公司老板杨思班是绍兴市级非遗“越红工夫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张洪光是项目具体的负责人。企业家能用非遗客厅挣到钱吗?保护传承与营利之间怎么平衡?记者一探究竟。
串起潜力“IP”
做非遗客厅的生意,是杨思班的主意。杨思班是非遗传承人,他的工夫茶虽然历史悠久,但在文化资源丰富的绍兴并不算有名。年11月,他在绍兴诸暨开了一家越红博物馆,通过喝茶、茶餐、主题茶会、制茶、茶文化民宿、茶艺表演等形式,推出研学游品牌和线路,研学基地的运营让杨思班尝到了甜头。在他看来,非遗是个能拿来做生意的好概念,包含了一系列尚待发掘潜力的“IP”,很多非遗文创产品、研学旅游都是很有市场的。而绍兴则是非遗的“宝库”——绍兴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4项、省级86项、市级项、县级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人、市级人、县级人。“为什么不想办法,把这些非遗资源都整合集聚起来?”杨思班思考,茶正好可以作为串联这些资源的载体。“客厅就是大家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可以以茶会友,也可以喝茶听戏。不仅是自家的茶,我们把绍兴很多非遗的东西集中在这里,供大家购买、休闲、体验。”正好,今年以来,绍兴着力打造迎恩门风情水街,水街坐拥绍兴古城西城门和浙东古运河,要对标成都的太古里。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在规划开发时就提出了引入文化项目的需求,并开出了减免店铺租金等优惠条件。在绍兴市文广旅游局的牵线搭桥下,双方的合作一拍即合。绍兴市文广旅游局非遗处处长梁智渊告诉记者,非遗客厅的背后是通过市场逻辑来发挥各方优势,从而盘活现有资源的尝试。几方商定,杨思班的公司负责总体的投资和运营,*府不需要直接投资,而是通过参与整体风格打造,整合推动绍兴优质非遗资源入驻,并为店铺授牌“绍兴文化旅游咨询服务点”“绍兴非遗客厅”,绍兴旅行社协会将非遗客厅融入绍兴文旅线路中。根据设想,非遗客厅的目标是成为“一座融入生活的非遗活化馆”,在这里,非遗可听、可看、可体验,也可消费。比如,绍兴各类非遗产品轮流在此展出销售,平日里通过不定期举行的非遗表演和体验课,聚集人气,又可对接资源,茶博物馆、非遗大师工作室等可纳入研学旅游线路,形成一个可营利的循环。
工作日上午的迎恩门风情水街,有点冷清。朱凌君摄
盈利说不清
不过,运营近半年来,市场反馈让人忐忑。刚开始时,生意不错。张洪光向记者描述试营业第一天的场景:配了6个工作人员还不够,几乎控制不住场面了。那时候,店内最热闹的是水吧,柠檬红茶接连几天都卖断货。水吧是张洪光预想之外的设计,是根据街区特点临时增加的,在水吧开出来之前,水街人气最旺的地方是奶茶店和麻辣烫店。饮料和售卖非遗商品的营业额有近元,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后来呢?聊到最近的经营状况,张洪光总是笑笑,嘴上说着“挺好”,一会似乎又觉得不妥,改口称“正好持平”,却对营业额等具体细节闭口不谈。一再追问下,张洪光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前两天有个*府考察团来非遗客厅参观,短短20多分钟,团队在现场大约购买了元非遗文创商品,这可能是近期最让他兴奋的一次。张洪光把原因归结于天气,街区白天的生意一直都挺一般,热闹的时段主要是晚上、周末和节假日。附近的人气主要靠活动维持,今年9月以来,基本上每周都有活动。比如此前刚刚结束的“绍兴*酒嘉年华”配套活动,就给街区和非遗客厅带来了很多流量。开业初期,非遗客厅的接待人群中,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比例大约是五五开,如今外地游客的比重占到了八成以上,但如何将游客的“流量变现”,仍是无法回答的问题。最近这里有点冷清,尤其是白天,街区基本没有什么游客。一上午的时间,记者只能偶尔看到匆匆而过的行人,还有住在附近的老人带了孩子在河边玩耍。临近中午,空荡荡的街区会突然热闹一阵,又迅速地冷清下去。一些上班族行色匆匆,四散消失在各个饭馆里。在非遗客厅,白天一般以技能型培训和非遗体验课为主,时间和内容会提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