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敦煌
*沙漫漫,驼铃阵阵,在遥远的边塞,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历史上曾几度辉煌。
俗称千佛洞。其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规模庞大,有洞窟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尊。千佛洞,每一个佛龛中都供奉着不同的佛像。
洞窟内精美的壁画,虽遭受千百年风雨腐蚀,仍难掩风华。
鸣沙山距敦煌市南郊5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分红、*、绿、白、黑五色。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沙垄相衔,盘桓回环。“峰峦陡峭,山脊如刃;马践人驰,殷殷有声;轻若丝竹,重如雷鸣;沙随足落,经宿复初。”鸣沙山的日落,是多少人追逐的一场梦。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清代正名月牙泉。数千年来沙山环泉,泉映沙山,犹如一块光洁晶莹的翡翠镶嵌在沙山深谷中。流沙与泉水仅隔数十米。有诗唱咏:“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山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玉门关遗址位于敦煌市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一名小方盘城,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相传著名的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站在关口远眺,蓦然想起那著名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阳关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大美丝路,大美敦煌!
监制:陈锦业责任主编:贺雁鸿
编辑:王斌银
“敦煌文体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