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文化育人抗日办学,弦歌不辍稽山中
TUhjnbcbe - 2021/1/3 17:03:00

抗日办学,弦歌不辍

年“七七事变”以后,日*迅速占领了我们的大片国土,敌机到处狂轰滥炸,几无宁日。从安全角度考虑,城里的机关学校纷纷逃避乡下。稽山中学也决定迁移到平水里面的同康村,从年初开始,在那里开学上课,同时还在上海戈登路开设分校,校长徐柏堂先生亲往主持。

颜回之乐

△今日的平水同康村

同康又名重坑,是绍兴东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那里山高林密,环境清幽,确是一处十分理想的避难和读书的好地方。从城里到同康有两条路可走,一般都是从平水埠头上去,可免翻山越岭之劳,但当时还没有公路可通,只能从石子路上步行进去,道路也是不平坦的,行程中有人即兴作诗:“世外桃源何处寻,避秦唯有入山深,四面列嶂中通道,平水原来路不平。”以此来描述迁校时的心情和途中的情景。

学校借用了孙氏祠堂的大部分房屋(平水同康村为我绍先贤孙越崎先生的故里)。大厅内放置了许多八仙桌,既做食堂又为晚上夜自修的场所,有时还作为上大课的临时课堂,并在附近租了几户民房作为宿舍。

△位于柯桥区档案馆内的孙越崎纪念馆

过惯了城市生活的师生们,入山以后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生活上虽然艰苦一些,但心理上却觉得安全踏实而且还感到别致新鲜。当时有一篇作文《山居乐趣》中写道:“……朝听泉声似大雨之滂沱;暮察山雎,疑厉*之啾咽……”语文老师盛亮夫先生阅后,又在下面加上两句:“樵夫荷薪而过,人影双移;牧童牵牛以归,炊烟四起。”这颇能体现山乡景色。

那时,稽山中学和省立五中一样同为我绍的最高学府,且比绍中先设立高中班,学校内的各种设施堪称一流。迁至同康以后,连晚上照明的电灯都没有(只能用煤气灯上夜自修),当然会感到诸多的不便,但全校师生发扬了休戚与共的精神,因陋就简,艰苦维持,终于完成了非常时期不同寻常的教学。

尤其是毕业班的同学,在最后的几个月中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善始善终,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全部学业,并通过了全省会考(统一命题分散考试)。记得那年语文的作文题目是《忆金陵》,作文多以回忆高中一年级时到南京参加集中*训结业典礼的情况为内容,抒发了对首都南京的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敌忾同仇。

△30年代的稽山中学

射御之术

稽山中学对体育课素来是很重视的。在城校西操场围墙上书有“强国必先强身,强身端赖体育”的大幅标语,十分醒目。校内各种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到了同康以后,因受环境限制,只开辟了一个篮球场,供早操和集中开会之用。

当时的体育主任徐牧民先生是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他曾在杭州蕙兰中学执教多年,后来又受聘于之江大学,不但对体育课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并且对中、英文也有一定的造诣,到了山区以后,场地和设施都没有了,除登山外,只有当地的毛竹和溪流可以利用。

他首先教学生徒手攀缘毛竹,要求达到一定的高度,还用粗竹2根横架于溪面上,要求大家能步行通过,到达彼岸,在祠堂大厅的横梁上结上粗麻绳,高约七八公尺,要求能攀登到顶,用这样的方法锻炼体力,几个月后确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他还要求背诵苏轼的《教战守策》,作为体育课达标的一项内容。

△今日的稽山中学图书馆

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学校和当地居民举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联欢会。在古老的旧戏台上演出了多种抗战歌曲、话剧和京剧等节目。联欢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气氛热烈,给当时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高三毕业班的全体同学就离开了母校,而稽山中学还在同康继续开课。

-完-

撰文

汉华

编辑

王琴

点击阅读原文

扫码并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育人抗日办学,弦歌不辍稽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