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绍兴方言
马元泉
语言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是既有传承,又有变化的,包括增加、消失和变更。历史名城绍兴民间流传着许多谚语、俗语、歇后语和熟语,我统称它们为熟语。随着时代的改变,我70多年前听到的绍兴熟语,有些已经消失了,如果不把它们记述出来,如今的青少年和儿童已经不知道,这对于传承丰富的越文化无疑是一个损失。
有些绍兴熟语随着描述事物的消失而不再流行。如“包脚布里订纽襻”“包脚布”是从前妇女缠脚时,脚外包裹的长布;“纽襻”相当于现在的扣子与扣眼;包脚布已经把脚包裹得严严实实了,不需要再订纽襻把包脚布扣住。这句歇后语含有“多此一举”的意思,随着包脚习俗的消失,这句话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再如“老妞上绣绷”让老太婆绣花,有点勉为其难的意思。如今绍兴绣花的妇女越来越少,更不用说是老太婆绣花了,因此这话不流行了。又如“桐油畚斗——滴水不漏”,在70、80年前,农村还有少量桐油畚斗看见,如今早已绝迹了,因此这歇后语因少有人知道而消亡了。
绍兴昔日农民和城市贫民,大都不识字,缺乏文化,生活中又多困苦和烦恼,有很多粗鲁、骂人的熟语。如“倷嬷屄”、“小娘拉倪子”、“烂人屄”、“畜生”、“倒路死”、“小化坛”、“贱胎”、“娘杀”等等,简直可以编一本《骂人词典》,在鲁迅的小说《离婚》里的村妇爱姑就有很多骂人的话,在我小时候也常常听到这些骂人话。现在人民生活改善了,文化普及并提高了,这些骂人熟语也随之消失了。
还有一些熟语,随着某些事物的逐渐消失,而除了一些老年人在用,中青年人已经不用了,有慢慢消失的趋势。如“长弄堂里背毛竹——直来直去”、“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等等,长弄堂里背毛竹、灯笼照明等等现象已越来越少,因此运用这些熟语的人也越来越少,终究要走消亡的路。
有消失,当然也也增加,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新的绍兴熟语正在快速增加,如“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宽”等等,因不在本话题之内,就此打住吧。
笔者想说的是,我们该用“丢其糟粕留其精华”的方式,重视方言、,收集方言、传承方言,是不是我们该让有共同志向的朋友们,一起来参与呢!
本期编辑:浪漫情伞
本文作者
作者简介:马元泉,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非物质遗产绍兴师爷故事传承人,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坚持写作40年,刊登在书籍及报刊上的散文、随笔、故事等作品已达90余万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