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史春波通讯员丁凯
每次脱下沉重的防护服,医院下班的路上,樊巧玲的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担忧。
34岁的樊医院的护士,也是浙江首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之一。二十多天来,她和同事姚晓医院(医院)参加救治。
“上班的时候,我做好自己的每一项护理工作,陪着患者一起努力,给他们加油、鼓劲。”她这样说。
但是,下班了,樊巧玲却经常感觉怅然若失。她每次都盼望着,下一班轮到她的时候,看到病人的精神状态会好很多,或者对她笑得更加灿烂。
“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的模样,在我脑海里都是那么清晰和深刻。他们感动着我,也鼓舞着我。”樊巧玲说。
很多患者从一开始的不信任、恐惧到配合治疗,背后都有每一名医护人员的付出。
有一位患者陈阿姨,六十多岁,樊巧玲印象特别深。
陈阿姨的病情比较重,加之患有焦虑症等其他病症,这加剧了她的恐惧和焦虑。
刚开始,她对医护人员完全不信任,也不配合。她一直盯着手机看,对医生护士不理不睬。“我要回去。”有时候,在电话里,她这样和儿子说。
陈阿医院的职工,有一次过来送药,不停地对医护人员说“谢谢”。
樊巧玲一次次耐心地对她说:“阿姨,如果你想喝水,想解手,就按个铃,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帮你,那样你就不用这么费力了。”
但是,陈阿姨还是一直盯着手机。樊巧玲凑过去看,发现她是在跟儿子视频聊天。在病痛和恐惧面前,亲情可能是最好的慰藉吧。
有一次,樊巧玲进去看她,还没等开口,她就发脾气了。
“如果我是你妈,你会这样对我吗?”阿姨大声说,“我感觉我就要死了,我就怕和我儿子说不了多少话了。”
听到这话,泪水不由在樊巧玲的眼眶里打转。
樊巧玲宽慰她:“等你好起来,有大把时间和儿子聊天说话呢,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保重身体,配合我们治疗。”
接着,樊巧玲和几个同事轮流进病房,几分钟一次,几分钟一次,陪她说说话,一边安慰她,一边鼓励她,默默地帮她把卫生搞好。
最后,她平静下来了,把手机给了樊巧玲。看着她的氧饱和度慢慢上去了,樊巧玲感觉到心里舒心很多。
阿姨说:“护士啊,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可是我很难受,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你们从浙江来帮我端水、擦屎、倒尿,真的是抱歉。”
樊巧玲说:“阿姨啊,没事,我们就是希望你能早点好起来,能早一点回家,和你儿子亲人团聚,也希望大家都能早点好起来。”
说完的时候,樊巧玲看到陈阿姨笑得很暖,瞬间觉得,他们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2月13日,樊巧玲在病房门口坐了整整一个晚上。她的同事姚晓燕拍下了这张让人动容的照片。
原来,经过多日的护理,她们照顾的一位患者病情终于趋向稳定。但是,这名患者经常会烦躁。
担心他从床上摔下来,担心他的吸氧装置脱落,担心他的生命体征会发生意外,樊巧玲很是放心不下,她索性搬了凳子在病房门口守着,一坐就是整整一个晚上。
“来到武汉已经二十多天,工作流程从陌生到现在已经很熟练,期间是护理小伙伴们集体的智慧和勤劳,还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担当。”姚晓燕这样感叹说,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
“患者呼吸频率快,氧饱和度低,呼吸困难。”
“再准备一个氧气筒,储氧面罩双路供氧,氧流量打最大,备无创呼吸机。”
……
姚晓燕说,在隔离病房里,每天,这样的场景一幕幕上演。因为不是监护病房,没有中心监护,小伙伴们放心不下,索性搬了凳子在门口守着,没日没夜地工作直到患者病情改善。
她们看到一名名患者治愈出院。
康复出院后,还需要心灵的愈合。姚晓燕说,康复出院本来是带着喜气的事,但是在给这些治愈患者办理出院时,他们却都行色匆匆,他们需要再找地方自我隔离,有的怕还会传染家人,有的怕病情有反复。他们需适应新的环境,所以难免着急,还有些担心。
给患者的衣物消完毒,临行前,姚晓燕总是会再次细细嘱咐患者自我隔离时的注意事项:戴口罩、勤洗手,窗通风,平时家里物品要怎么消毒,要按时吃药、监测等等。原本急于往外走的患者,往往都会停下来,抬起头,目光柔和,认真地听。“谢谢你们!”是他们最后留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