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见龙桥,又名相公桥。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坝里金居委会,桥东西走向,横跨直江,现越东路东面,系两墩三孔梁式平桥。古见龙桥全长22.67米,宽2.34米,高2.87米。
古见龙桥东西两桥台用条石纵横错缝叠砌,上部边置伸头台冒石,台冒石上承托石梁,河中两桥墩也用条石纵横错缝叠砌,底部大逐渐向上收小,成梯形体状,上置伸头横台冒石搁梁。
古见龙桥面为三级四拼石梁,长13.50米,内净宽1.80米,桥面两侧有石栏,石栏间置望柱,石栏高0.45米,厚0.20米,望柱为方柱形,上端置石狮,雕刻精致,尚剩一只,其余被毁。中间石栏外侧上刻有一块石匾额,上刻有“古见龙桥”桥名,并有“民国三十七年”“七月吉日重修”题记。
桥东西两端原置有石台阶,东侧14级,西侧15级,两端设垂带斜坡石,台阶上窄下宽呈梯形,使桥台有收分变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行驶农用拖拉机后,东西两端台阶被覆盖泥石混凝土为平斜坡。
古见龙桥东南有一条石板大路,不远处有个石路亭和一座白莲庵。古见龙桥始建时代不详,民国三十七年(年)重修。
古见龙桥两墩三孔,桥型规模较为高长,设计合理,建筑牢固,并有确凿重修纪年,是一座传统的水乡石桥。年4月作者曾去实地拍摄照片,古见龙桥还比较完好的保存在那里。古见龙桥虽然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之内,我们也应该合理加以保护。
始料不及,当我最近再次去拍摄古见龙桥时,只见越东路正在兴建高架,越东路以东一大片土地已被征用,我来回走了几趟已无法找到古见龙桥。最后在袍渎路东端一座桥上向南了望,似乎有座石桥,我想尽办法抄田间机耕路,见到的是一座两桥台之间架着钢梁的桥,根据周边环境和询问附近村民,这钢梁桥竟然就是的古见龙桥。
我询问桥边当地一位村民,大约一年多前,有人为了清挖古见龙桥桥北河中的淤泥,在古见龙桥南边不远处筑坝,用钢管在坝上撑向古见龙桥两个桥墩,当坝北内水抽干后不久,钢管竟把古见龙桥给撑倒了。古桥倒在水中,他们后来就用钢梁来搭成眼前的钢梁桥。
极为讽刺的是,目前古见龙桥西桥台不远处还竖立着一块年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和斗门街道置办的“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宣传牌,写着故意或过失损毁文物,要追究责任。这古见龙桥轰然倒塌消失,不知有谁追究了责任!
无独有偶,当作者去斗门街道坝里金村,想再次去拍摄那里的一座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坝里金小桥时,原来的村宅已成废墟,询问当地村民和凭着自己的记忆,找到小桥原所在之处,已不见了小桥的踪影,呜呼!
坝里金村的两座古石桥的遭遇,让人感到惋惜和无奈,这还是近年发生的事。绍兴是被人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有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众多古迹古物,但是再多的古迹古物也容不得我们恣意挥霍摧毁呀!
坝里金村是绍兴昌安门外袍渎村中的一个自然村,村不大,却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据传是西汉一支刘氏宗亲的后代。现在村民多为姓金,那为什么是刘氏后代呢?这里有一个“活金死刘”的故事。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家江山即倾,有一支刘氏宗亲逃到越州袍渎定居,王莽得知消息后,派人追赶到越州袍渎来抄斩刘家后代,凡姓刘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个个都要斩尽杀绝。村中百姓知道官兵只杀刘姓村民,因为刘字大写为“劉”,百姓们便保留“劉”字中的金字,便纷纷改为金姓,这样才保住了性命。但是刘姓百姓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宗,活着的时候姓金,死后在牌位上又恢复了刘姓。这个传统的“活金死刘”习俗,一直保留到民国初期。
作者(陈树尧)简介: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秘书处秘书,绍兴市古桥学会理事,绍兴市古城民俗文化摄影协会组长,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成员,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成员,绍兴市关工委科普团成员。年著《绍兴桥乡》一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