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才下战场又赴一线千余名医护人员奔赴余
TUhjnbcbe - 2025/2/28 18:55:00

中国科医院护士在采样。通讯员供图


  12月14日,针对绍兴市上虞区的疫情形势,我市对与上虞接壤、交往密切的奉化、余姚、宁海等地部分乡镇(街道)组织开展了核酸检测,其中仅余姚就需筛查20万人。凌晨4点多,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医院的千余名医护人员再次星夜出发。记者了解到,这支队伍中有不少医护人员刚结束在镇海的增援工作,又奔赴新的“战场”。


  凌晨,丈夫为第四次出征的妻子做好早饭


  14日凌晨4点20分,医院(医院)门口,已经第四次出征的该院大内科护士长韩艳萍正忙着清点人数。“之前去镇海支援三次,已经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所以这一次我又报名了。我是一名老护士,有几十年临床工作经验,我更应该去支援!”


  得知她又要去余姚支援,韩艳萍的丈夫凌晨3点起床,特意煮了一碗面给她,盯着她把早饭吃完,医院集合点。“他这是怕我又随便吃几口面包就出发。”韩艳萍心里明白丈夫的用意。


  原来,前三次出征韩艳萍都是悄悄出门。12月7日凌晨3点,睡梦中的韩艳萍接到询问她是否可以带队去镇海的电话。“行!”韩艳萍只说了一个字。她没有任何犹豫,轻轻关上家门,给家人发了一医院。此次韩艳萍是第四次带领鄞州医护人员执行核酸采样任务。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作为医务人员,关键时刻就得上!”与韩艳萍并肩作战出征四次的,还有该院大外科护士长郑萍、护理部干事严佳妮、35病区护士黄晓燕。


  一个都不落下!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采样


  “阿婆,医院的护士,现在到您家里来帮您采样。”14日上午10点10分,医院护理部干事王叶和三名同事来到牟山村,为当地村民入户采样。


  14日上午7点多,王叶和同事们已经到达点位,做好准备工作开始采样。一边工作,王叶一边和当地村干部了解村民的情况。


  言语间,村干部面露难色。原来,他们所在的牟山村老年人比例较大,还有一部分是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村干部正在为部分老人无法前往检测点位进行集中核酸采样而发愁时,王叶主动提出:“我们上门去!”


  “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在88岁的张阿婆家中,王叶和同事为她进行咽拭子取样,老人的儿子吴师傅之前已经做完核酸检测。他说,母亲年纪大了,走不动,家里也没有轮椅,没法配合去现场进行核酸检测。看到医护人员上门采样,他松了口气。


  为了节省时间,医护人员坐着敞篷小三轮穿梭于乡间小路。很快,完成了22户、26人的入户核酸采样工作。


  采样现场,响起了关不掉的工作闹铃


  “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在余姚泗门镇核酸采样点,音乐声从一位“大白”身上传出,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消化内科医生李燕。这铃声原本是她的工作闹铃,刚巧里面的歌词和眼下十分契合,成了现场的加油伴奏。直到5个小时后李燕结束采样任务,脱下防护服她才把手机声音关闭。


  周二科会、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几个早癌患者筛查处理……这是李燕几天前在手机上设置的提醒闹铃。不过,原定的计划很快被打乱。


  “医院应急采样队成员,13日晚上7点多接到第二天一早要支援余姚的任务,我就抓紧时间洗洗睡睡,想精神饱满上战场,忘记关掉闹铃。”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李燕已经习惯工作上的应急调整。在今年8月北仑区梅山街道核酸采样工作中,李燕也参与完成了采样任务。


  与去年援鄂相比,这次儿子显得淡定不少


  在兰江街道沈湾村采样点,医院医共体总院呼吸内科的马彦俏副主任医师正在挨个为当地居民采样。她曾是去年奉化援鄂医疗队里唯一的女医生。


  在前往余姚的路上,马彦俏忍不住翻出手机里去年她去武汉时给儿子写的信。相比去年的依依不舍,今年儿子显得淡定不少。马彦俏凌晨出发时,儿子还特意起来送了送妈妈。


  虽然这次是在家门口抗疫,但马彦俏的任务也并不轻松。医院人手紧张,她已经连续加班多日。“虽然每天连轴转,身体疲惫,但想到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让我们挺过难关,内心就觉得很充实。”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共有来自宁波医院、医院、中国科医院、宁医院、医院等5医院,以及各区县(市)医疗机构的千余名医护人员在余姚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截至昨天下午1点左右,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全部采样工作。与此同时,我市六大核酸检测基地实验室的“病毒猎手”正在加班加点,尽快完成20万人次的核酸检测。


  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通讯员俞水白林莉莉郑瑜汪辰卉

编辑:杜寅纠错: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才下战场又赴一线千余名医护人员奔赴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