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凤桥,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紫洪山村,横跨紫洪溪南北两岸,南北向单孔半圆石拱桥。桥全长7.00米,桥宽2.19米,高2.70米,净跨径4.25米。
起凤桥桥台用条石错缝砌筑。桥面用四块条石东西向并列铺筑,两侧置低矮栏板石条,南北原各设六级台阶,现因两岸路面增高,各埋没一级台阶。两侧亦置低矮栏杆石,拱圈呈半圆形,用横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长2.25米,宽1.85米,券面石呈扇形,上楷书阳刻“起凤桥”三字桥名,桥面下置两块龙门石,深浮雕,局部风化,图案不可辨。北侧东面金刚墙巅有桥碑一通,字迹漫灭不可辨。西面青藤如帘挂向溪面。桥边的路虽已改成了水泥路,但桥仍古朴浑厚保持着原貌。
据村内老年村民讲述,紫洪山村由里郑、高湾、安山、下家坞和紫洪山五个自然村组成,过去紫洪村四周是山,土地浅薄,庄稼收成不好,许多山民都外出谋生,出门都要经过起凤桥。
此桥在当地村民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此处原是一座独木桥,有人曾梦见凤凰停栖在桥上,然后展翅飞向远方。村民日常生活中都靠此木桥过溪,如遇洪水,就很难通行。在明代万历年间,本村有一个叫王伯鸿的穷秀才出门赴考,过独木桥时不慎滑落桥下,非常狼狈难堪,他当时起誓,如此次考中,日后有钱了定要建一座石桥,解决村民的生活便利。日后他考得“探花”,在官场经过二三十年的奋斗,升为御史。在万历十六年(),王伯鸿衣锦还乡,实现诺言,一人出资在此建造了这座石拱桥。便提笔写下“起凤桥”三字,命名此桥为起凤桥,寓意紫洪山村是个卧龙藏凤之地。也祝愿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像是凤凰起飞,前程似锦。
紫洪山村离兰亭风景区不到十华里,个古色古香的村落,群山环抱,翠峰相拥。已被列入年浙江省第二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名单。紫洪山村村口有一株树龄在一千六百多年古银杏树,挺拔的树枝直插云霄,在秋冬季节,金黄色的树叶迎风摇曳,很是美丽。树下有个祠堂,香烛烟火燎绕,如进入山谷仙景。
紫洪山村过去有不少村民外出到上海及港澳等地打工谋生,赚钱后回村建有不少台门。这各式老台门虽不是毫宅大院,但都造得非常考究精致。
如有个张家台门,它的主人张小泉十六岁时只身外出去上海学徒做生意。出门就是从“起凤桥”步行出发的,经兰亭娄宫,过肖山钱塘、杭州,到上海创业,由于他带着紫洪山村人特有的勤奋吃苦的精神,经过艰辛拼搏,加上自己的聪颖,积累了一些资金,在上海自己开了南货店,还在其他城市开了分店。张小泉始终不忘自己是从老家“起凤桥”出发,不忘乡情,不忘初心,回馈乡梓,资助乡民。也把紫洪山村老家的破屋翻建成了气派的“张家台门”。
张家台门的建筑用材遵循着一种叫“纵栎横松”的原则。所谓纵栎横松,就是纵向的柱子用栎树,横向的梁木用松树。院内立柱、门窗均有雕刻精美的人物、动物和花卉。正厅门楣的鲤鱼跳龙门雕刻十分精细,两条鲤鱼鳞片斑斑十分逼真。
起凤桥保存完好,虽然桥体不大,却富有江南韵味。对研究绍兴的桥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该桥虽然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之内,我们也应该合理加以保护。
作者(陈树尧)简介: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委员会秘书处秘书,绍兴市古桥学会理事,绍兴市古城民俗文化摄影协会组长,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成员,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会成员,绍兴市关工委科普团成员。年著《绍兴桥乡》一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