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气息的宁波,沉浸在浓郁历史的绍兴,感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宁波,有一股淡淡的书香气息。一座装满书的天一阁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至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什么是藏书楼?就是图书馆呀!从前这里藏书7万多卷,大多是明代木刻和手抄的,每一卷都非常珍贵。可惜后来逐渐散失,到年为止,只剩下1万多卷了,却还保存着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在内的许多古书。现在经过多方努力收集,又达到8万多卷,恢复了往昔的盛况。
图书馆必须注意防火。所以天一阁非常注意消防工作。藏书楼前专门挖了一个消防水池,甚至这个藏书楼的名字也带有消防意识。根据“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意思,取名叫做天一阁,时刻提醒人们,这是火警重点保护单位,注意防火,安全第一。为什么宁波专门修建一座藏书楼?因为这里文化发达,从来都是江南的一个文化中心。南宋以来先后涌现了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等学术流派,在王阳明、黄宗羲等思想家的带动下,长期保持了读书风气,没有一座像模像样的藏书楼怎么行呢?
宁波,有一派浓郁的佛教气象。这里是江南的佛教中心之一,阿育王寺珍藏着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雪窦山是全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保国寺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寺庙建筑,天童寺有“东南佛国”之称。宁波,有一页古老的历史。这里是具有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时期属于越国,秦汉时期属于会稽郡,后来先后称为鄞州、鄞县、明州,直到明朝开始的时候才改名叫宁波。因为这里邻近大海,含有“海定则波宁”的意思。
宁波的文明不仅在书本上,也深深融化进了人民的生活中。这里的甬剧、姚剧、宁海平调都是民间小戏,乡土气息非常浓郁。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宁波人非常聪明,不仅会读书,也很会经商。宁波商人喜欢做大生意,“船王”包玉刚就是宁波人,素来有“宁波大老板,温州小老板”的说法。其实宁波的小商品也很好呀!号称“甬席”的宁波草席、草帽和竹编都是有名的土特产品。
这儿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不仅粮食丰富,品质好,还紧紧挨着舟山群岛,是全国三大渔场之一。每到不同季节的鱼汛来临时,大小黄鱼、带鱼、墨鱼、石斑鱼就吃不完。干海产品里的黄鱼鲞、明府鲞、醉泥螺、红膏炝蟹也很受人喜欢。宁波呀,宁波,要说的东西说不完。要想真正认识宁波,赶快去好好看一看吧。
今天我们同时再来讲讲绍兴绍兴是一部充满希望,也曾辛酸的历史。绍兴的历史从什么时候揭开?啊,那远在传说时代。据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两次到绍兴,治平了这一方的水土,最后劳累死在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他的陵墓。不管是真是假就不用仔细考究了,毕竟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在这里建都,曾经辉煌一时,也曾经卧薪尝胆历尽了屈辱和辛酸。越啊越,这个名字不仅非常美丽,也见证了一段坚忍不拔的故事。难怪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会稽后,隋代改为吴州,唐代叫过会稽和山阴,后来又改称越州。
绍兴呀,绍兴,也曾寄托了千年前从中原流亡到南方的许多人的期望。那时候南宋高宗躲避金兵,逃跑到这里才喘了一口气,把这儿当做临时首都。在主战派大臣的鼓励下,这个窝囊皇帝觉得恢复中原故土还是有希望,就以“绍祚中兴”的意思,把自己的年号改为绍兴,这里也就叫做绍兴了。
绍兴沉浸在浓郁的历史和文学气氛里。漫步在绍兴街头巷尾,徜徉在市桥水巷间,几乎处处都闪现着一个个若隐若现的古今名人的影子,一个个朦朦胧胧的故事。咿咿呀呀的乌篷船,戴鸟毡帽的船夫。跨进早已闻名的咸亨酒店,呷一口热乎乎的绍兴老酒,吃一把香喷喷的茴香豆。
如果走到乡下,有机会看一场热热闹闹的社戏,那岂不就是鲁迅笔下的绍兴情景吗?在这些场合里,倘若一下子瞥见了好像是孔乙己和别的小说中人物的熟悉影子,一点也不用感到稀奇。鲁迅是近代绍兴的第一名人。在鲁迅故居的三昧书屋和百草园里,似乎还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市内一个路口耸起一座纪念碑,写着“秋瑾烈士纪念碑”几个字,附近还有她的故居,使人永远怀念这个慷慨就义的鉴湖女侠。
南宋时期的沈园还保存着一个角落,墙壁上刻写着陆游的那首多情哀婉的《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走在这里,仿佛还能看见诗人寻寻觅觅,寻找被迫分开的爱人的悲伤身影。城内的青藤书屋是明代文学家徐渭的故居。说起徐渭,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说起幽默滑稽的徐文长,留下许多民间故事就很有名气啦。
城外兰渚山下的兰亭里,有一座王右军祠是纪念东晋“书圣”王羲之的。这里有他走笔如龙蛇的书法真品,也有后世许多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绍兴的名人遗迹还多呢。这里还有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两代北京大学校长、自由包容一切的蔡元培,以及其他许多历史名人活动的影子,使人无限崇敬。这里还有春秋时期的美女西施,东汉投江寻父的孝女曹娥,具体有什么故事呢?大家不妨亲自去感受一下呢!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