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278641.html在研究萧绍与诸暨开汇争端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河湖水系的作用。明中期,浦阳江下游改道,由东折入海转为北流入钱塘江,萧绍地区与诸暨之间也由上下游转变而分属不同水系,影响深远。同一时期,双方的河湖水系也有所改变,萧绍平原内河水网形成,诸暨经过治理,河网渐趋成型。
中游诸暨开汇将加剧下游内涝
下游平原的环境与开发。明以前,浦阳江东折经萧、绍两地入海。萧绍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钱塘江入海口,杭州湾的南岸,为山洪泄泻之处,潮汐出没之地。从地势上看,南高北低,南部背靠会稽山脉,重峦叠嶂,海拔在—米之间;北部则是广阔平原,平均海拔只有几米,时常受海潮侵扰。从气候来说,该地在北纬30°附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范围,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这些雨水随地势自南向北倾泄。因此,一边是南方山区奔流的洪水,另一边是东北奔腾而来的杭州湾海潮,江水海水交成巨患,环境恶劣。
为了繁衍生息,萧绍人民与水做了长期斗争,阻咸蓄淡是主要内容。海塘是中国古代沿海地区抵御海潮侵袭的屏障,至南宋末年,萧绍地区已有东江塘、北海塘和部分西江塘。文献记载,东江塘自上虞江抵山阴县,长百余里。关于东江塘的修筑时间,存在多种说法,俞观涛先生认为东江塘系隋代所建,俞观涛认为其中的“随”是指隋国公杨坚,以此推测为隋代所建。
陈桥驿先生则认为最早或始于春秋吴越时期,但当时更多是局部的挡水坝,亦或是出于*事的目的修筑的,《越绝书》中便有越王勾践海边筑塘训练水*的记载。百里海塘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以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由零星分布的海塘最终连成一线的可能性较大。东江塘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始于唐代,一共有三次,分别是开元十年(年)、大历十年(年)和大和六年(年),至此,东江塘基本稳定下来。
北海塘分两段,由南宋绍兴、嘉定年间修筑的后海塘与南宋后期完成的萧山段北海塘组成。后因潮水凶猛,屡遭毁坏,嘉定六年(年),后海塘因海涛冲刷溃决余五千丈,其后太守赵彦倓筑塘及裨修共六千一百二十丈,起汤湾迄王家浦。其后百年,后海塘少有溃决。
西兴至渔浦也有一段海塘,是西江塘的一部分,《萧山水利志》中,陈志富认为西江塘是分段逐步修建而成的:西兴至长河冠山段兴筑年代较早,晋代始有海塘,到唐代中后期与西兴以东的北海塘构成一线,共御海潮江洪;长河至半爿山是随着钱塘江南岸滩涂扩涨再向外逐步拓展而修筑的,历时较长,至明代定格;半爿山至渔浦为吴越王钱镠及其七子钱元瓘筑成,南宋时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加固。
海塘将杭州湾海潮阻挡在平原之外,也使得平原内部河网水系发生变化。耿金在《9—13世纪山会平原水环境与水利系统演变》一文中指出东江塘阻断了平原东部的出水口,造成会稽地区的泛滥,明代文献中常出现决东江塘泄水的记载。而原先东入曹娥江的水流转向北流,北部成为集水区,泄水压力骤增,为此唐代置朱储斗门排泄积水。北海塘与部分西江塘的修建则断绝了河湖水流北入钱塘江的可能,水流被迫束缚在西小江附近,受地形影响,流速减缓,常出现“遇涝辄溢”的情况,导致沿江一带沼泽遍布。
历史时期,萧绍地区湖泊稠密,多为潟湖转化而来。但随着本地区域开发进程的加快,大片湖域成为田地,直接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水网形态。谈及本地湖泊,鉴湖是绕不开的话题。鉴湖升课为田后,山会平原湖域面积萎缩,年以后,南部山区鉴湖湖域被分割蚕食,逐渐破碎,水利体系也被瓦解。鉴湖以北地区为沼泽及季节性积水区,南宋以后只浦阳江(即西小江)沿线还有遗留,其余皆被土地及水网所覆盖。
另一方面,从南部山区来的溪流是原鉴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南宋王十朋曾提出“鉴湖三十六源说”,现代学者陈桥驿、盛鸿郎也对其进行了考证,虽然目前尚未有确切结果,但不难推测该地区溪涧众多。由于大量积水转移到北部平原,导致北部河湖形势改变,由于未得到及时治理,屡屡泛滥。
(二)纪家汇减缓了水沙对下游的冲击。此时西小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借道东流的浦阳江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径流,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在浦阳江长期的冲击下,西小江河面变宽,非一般小河可比,再加上咸潮的顶托,经常泛滥成灾,开凿纪家汇无疑是雪上加霜。其一,河道弯曲之处,水速减缓,洪峰时有助于减轻对下游的冲击。浦阳江曾为东南三大江之一,径流量大,为分流为其带来的水流压力,历史时期下游平原地区曾向诸暨租借泌浦湖蓄水,而纪家汇作为水流缓冲之地,更像是另一种屏障,卸去了江水的凶性。
其二,河流中所携带泥沙随水流变缓大量沉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流入下游的泥沙。浦阳江含沙量大,素有“浙江小*河”之称,据测量,年—年浦阳江干流诸暨站多年平均输沙量18.7万吨,虽然历史时期数据可能存在差距,但浦阳江所携泥沙对下游有影响是肯定的,西小江的逐渐淤塞也与之密切相关。南宋时期西小江虽未淤塞,但河床不断抬升,增加了河流泛溢的可能性,西小江塘便是嘉定年间赵彦倓为束缚西小江河道而建。
宋代,由于山会平原人口的变化,因而引起了人、地、水三者的失衡,水环境被破坏,水利吃紧,灾害连年。在这种情况下,萧山、山阴、会稽等县极力反对诸暨开汇也就不难理解了。更何况,此时的纪家汇为山阴县境的一段河曲,诸暨如要开汇,需经过山阴的同意。
下游萧山等驳阻开汇使中游水情严峻
中游河谷屡屡泛滥。诸暨位于浙江省中部偏东北、绍兴西南部,系浙东南和浙西北丘陵的交接地带,四周群山环抱,间有北向开口通道式盆地。全境由东部会稽山、西部龙门山、中部浦阳江河谷盆地和北部河网平原组成,地势由南向北倾斜,相对高差.5米。中北部河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区域内河网交叉,河道弯曲,江水易滞留于此,为洪涝多发地区。
诸暨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平均年降水量为.2毫米,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五至六月,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形成江准静止锋,以致阴雨连绵,俗称“梅雨期”。七至九月为台风活跃季节,遇有台风正面袭击或边缘影响,常有大风暴雨。甚至出现“三夜月明来告旱,一声雷动便行舟”情况。此外,空间上也不均衡,总体上,东西两侧山区的降水多于中部平原,而中部承接着两侧水流。
浦阳江在诸暨境内支流众多,一级支流主要有大陈江、开化江、五泄江、枫桥江、凰桐江、洪浦江、店口江等,这其中又属开化江最大。这些支流平均集水面积两百多平方公里,最终顺着地势汇入浦阳江,夏秋雨季时,洪峰叠加,浦阳江水位猛增,水流极易冲出河道,漫溢两岸。诸暨早期开发主要在湖泊周边地势较高的地方,既能防洪,也方便灌溉。随着开发渐进,湖田面积扩大。水域不断被湖田挤压,自然水系被破坏,水环境恶化,最终反作用于诸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
纪家汇阻碍中游排洪。南宋时,诸暨向朝廷提出开纪家汇的请求,可推断,纪家汇严重阻碍了中游水流的排泄。首先,浦阳江径流量大,汇为弯曲河段,水流在此迂回盘旋,速度减缓,这使得诸暨排洪情况越发复杂。且时间越久,河道弯曲越严重,水速越慢,陷入恶性循环,最终远离故道。其次,纪家汇临近中游,受水速影响,河流所携泥沙容易堆积在中游,其中又以河床与凸岸最多。
河床的抬升也抬高了水位,凸岸的延伸则使得河道愈发狭窄不能容水,泄水能力进一步减弱,中游水流不能及时排泄,只能溢出河道,淹没周边。清朝的冯至专门论述了浣江泥沙的危害:江沙大害也,水盈则高田俱没,水涸则下泽皆枯,水为虐而沙实助之。并认为“邑(诸暨)中大事此一要也”,是以诸暨裁汇的愿望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