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1/「本文来源:绍兴日报」
那秋生
一、《山海经》发源古越
《山海经》是一部记录大禹在九州、四海行踪的奇书,具有真实的历史价值。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也是关于远古地理的描述,包括了一些海外的远古山川鸟兽,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
《山海经》中“会稽山”之名分别出现了两次:一是《山海经·南山经》中“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二是《海经·海内东经》中“会稽山在大(楚)越南。”
《山海经·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鸟为越族的原始图腾(即护身符),越人自称“羽民”,早已流行的鸟书与鸟语,鸟纹服与鸟形器,还有鸟居、鸟田……
《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荥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舜帝是“孝”文化的鼻祖,“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乌乃舜之影。”“乌”是孝鸟。《山海经·中山经》云:“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启而冬闭……熊山,帝也。”传说中的黑熊,就是大禹的化身。
《山海经》中有竹山的记述,竹子是绍兴的特产,《尔雅》载:“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焉。”《礼记》曰:“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里有一首《弹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只有八个字,描绘了古越先民用竹子做弓箭,捕兽猎物的情景。
《山海经·海外东经》:“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这个“削”就是“梢”,即长竹竿,用来撑船的工具。《越绝书》曰: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山海经·南山经》中出现了“荼”字,这就是最早的茶,郭璞《山海经图赞》中《祝荼草》云:“祝荼嘉草,食之不饥。”其中《嘉荣》云:“霆维天精,动心骇目。曷以御之,嘉荣是服。所正者神,用口肠腹。”“嘉荣”也是茶的别名,为后人沿用,越中也是中国茶的发源地之一。
二、《周易》的越地踪迹
被誉为国学元典的《周易》,其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思维模式是一个儒道互补的新型的世界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共同特征。
相传大禹治水到越地,在会稽山所得天书乃“通水之理”,犹如《周易》的八卦图。从绍兴古代地图可以看出,就是阴阳相抱的鱼形状。阳鱼首为会稽山脉,阴鱼首为海浸平原,此与绍兴的山水分布可以对应。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恰似一幅活生生的八卦(乾、坤、震、巽、艮、兑、坎、离)图了。所以绍兴在古代还有一个“八卦之都”的美称。
会稽虞氏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杰出代表,成为浙东《周易》学术的一个缩影。据《三国志·吴书·虞翻传》载,他对朝廷的任用一概拒绝,专心做学问,为《周易》做注释,完成了巨著《易注》。鲁迅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引用过虞翻的名言:“夫会稽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南山攸居,实为州镇,昔禹会群臣,因以命之。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是以忠臣系踵,孝子连闾,下及贤女,靡不育焉。”(《会稽掇英总集》)
绍兴的老字号震元堂初创于清乾隆十七年(),“震元”二字出自《周易》:“震”为八卦中的震卦(雷),五行属木,主利于经营山林商品;“元”为其爻辞“元亨利贞”之首,含义是为善、为仁。赞云:“店运昌隆三百载,誉满江南数一家。”还有咸亨酒店:“咸”也是《周易》的卦,象征着灵感与感应;“亨”是通顺的意思,即《周易》“乾卦”的首句“乾,元亨利贞”。
绍兴市区与《周易》相关的地名更多了,如此深奥的中华元典学识顿时又变得通俗易懂了:大有仓(大有卦)、井巷(井卦)、柔遁弄(遁卦)、曲屯路(屯卦)、咸欢桥(咸卦)、利济桥(既济卦、未济卦)、蒙泉(蒙卦)……《周易》的核心是“变”,64卦就是64个太极,每个卦都是活生生的,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只是有时候变化的程度是人类肉眼所无法分辨而已。《周易》之“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与时消息”皆在渲染变化的力量,可见传统文化的影响已深入地方、民间与人心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