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文与传播学院开展ldquo漫步绍兴 [复制链接]

1#

12月17日早晨,18、19、20级的历史系学生汇聚在学校大门前,等待着乘上开往绍兴的大巴,开展马金霞老师《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户外考察。初冬空气寒冷却不凛冽,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同学们到达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里木栅村的印山越国王陵遗址。

(参加户外考察的同学和老师合照)

第一站

印山越国王陵

印山越国王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印山山顶,凿岩而成,墓向朝东。是一座由墓道、墓坑组成的平面呈甲字形的竖穴土坑墓。墓坑为长方形竖穴,坑口长46米,宽14米,深12.4米,四壁陡峭,不设台阶。

(印山越国王陵墓室)

墓室由加工规整的巨大枋木构筑,呈两面坡状。木棺置于中室,由一个巨型圆木制成的独木棺。坑底铺木炭,木椁外包层树皮,树皮外夯木炭,墓坑内填青膏泥,山脚四周挖掘有防御保护的围沟。

(印山越国王陵)

“北有秦宫,南有印山”。印山越国王陵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葬俗充分显示了越国王陵制度的特点。印山越国王陵是迄今为止经正式发掘并被确认的第一座越王陵,是越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对深入了解越国埋葬制度,推动越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学们正在参观)

印山王陵多遭窃贼,因此展出文物数量较稀少。马金霞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路参观,解答同学疑惑,也给予了同学们不少新的感悟与思考。积碳层和枋木、独木舟形制的棺椁,都让印山王陵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01

第二站

徐渭墓园

徐渭乃明代大才子,字文长,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我们从印上越王陵走出来,我们便有幸看见了几个大字:“徐渭墓园”。沿着指示牌向前走去,是辟有一条水泥板铺设的小道,起初两旁还是开阔的田野,四顾之下,远山近树、池塘水碧。再往前走,草木愈加茂盛,颇有曲径通幽之意境。

(水泥板铺设的小道)

直至一处白墙黑瓦的院落,抬头一看,这便是“徐渭墓园”了,园中竹影参差,颇有几分文人风采。

墓园左边就是徐渭的墓,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坟冢,墓下面用石头垒砌而成,上面覆盖*土,长满了青草。

(徐渭的墓碑)

纵观徐渭一生,恃才傲物,孤僻偏执,向往功名,却在进仕途中屡屡遭挫,这种心理冲突更激发了他偏激癫狂的性格,直至杀妻入狱。晚年仕途无望,愈发愤世嫉俗、孤傲不羁,以卖字画维持生计,却不为权贵作画。最后在贫穷和疾病中去世。

王长安先生曾对对徐渭的一生做了总结,“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次不第,九番自杀”。这段话不免令人感慨和唏嘘。

墓园的右边有一段小小的碑廊,陈列着一些徐渭作品的碑刻。

墓园一隅有一个纪念室。里面陈列了徐渭的画像、书画、诗文。徐渭的书法,面目之奇异,用笔之大胆,在中国书法史,可谓绝无仅有。袁宏道《徐文长传》评之曰:“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郑板桥曾言自己“为何愿为青藤门下走狗”。徐渭的写意花卉惊世骇俗,用笔狂放,笔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历来被世人称道。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这些都足以说明徐渭对后人影响之深。

(徐渭纪念室及其书画作品)

从墓园出来,还是熟悉的小路。尽管已是严冬,满眼仍是郁郁苍苍。同学们不禁感叹徐渭墓园能如此完好的保存下来,真令人感到欣慰。纵然其生前不能被人理解,但他留下的那些传世作品,几百年以来始终能凭借其精神,引发人们情绪的激越和思绪的奔放,征服了后世无数的艺术家。

02

第三站

兰亭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之一,一直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近十几年中,因“兰亭书法节”的持续举办而声名更盛。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是一座晋代园林。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年)时任郡守沈启重建,而后几经改建,于年修复成明清园林的风格。

(左右滑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