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语文教学变革的转向莫国夫从学情出发设计 [复制链接]

1#
保障每一个人的高品质学习权编者按:教育部国培计划综合改革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变革与生态重构”,以改革小学语文课堂生态,促进师生的深度学习为目标,采用“提出核心问题——共同参与研讨——提供真实案例——实践操作体验——优化解决方案”的思路,为教师提供比较清晰、操作性强、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和课例研究能力,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转型发展。本次分享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莫国夫主任撰写的文章《从学情出发设计语文学习内容》与相关的讲座视频,供各位伙伴参考学习。

撰文

莫国夫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主任

学习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有人教的学习,可以简称为“教学”。另一种是自我的学习,可以称之为“自学”。无论是“教学”还是“自学”,两者最后的归结点都是学习者的“学习”。

语文教育界有一句大家熟悉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换句话说,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围绕教材和课堂的所有努力都有一个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强大的、能够随时代迭代更新的自我学习能力。所以语文课堂应该以学习为中心,改进语文课堂要遵循“学生如何学会更好的“基本逻辑。

语文课堂学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学习内容,二是语文学习生态。对于具体的班级和学生来说,合适的语文学习内容主要取决于教材与学情。教材无疑是语文学习内容设计的主要凭借。我们一直在研究教材的路上,特别是统编语文教材全面实施以来,更让我们看到了研究教材、转换语文教学思维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设计师,要清醒地知道,教材内容再好,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具体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的编写一定是充分考虑了学科逻辑与学生语文学习逻辑的结合,但这里的语文学习逻辑更多的是这个年龄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公共学情。

更适切的语文教学一定是能够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情,如何运用班级学生的学情,让学习内容靠近学生的“学习区”,点燃学生的积极思维,为学生的语文深度学习助力,是语文课堂深度学习建设中大有可为的领域。

课堂上“小手如林”,曾经是小学语文好课的核心表征,但在今天,出现这样的场景,我首先想到的是老师的提问可能思维含量不高,停留于学生学习的”舒适区“。

教师作为学习的研究专家,要看见学习的本来面目。学习可能是迂回的,是缓慢的。以“更好学习”为核心追求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可能都是坦途,更不会有所谓如行云流水一般的“艺术”。如果有,大概率是表演性的语文课。语文课堂的基本伦理就是保障课堂中每一位学生公平而有质量的语文学习权。语文课堂不是为展示教师的个人特长和才华存在的。当下各类赛课和大型公开教学的表演性倾向对一线课堂的误导值得警惕。

基于学情和大概念的学习设计指导视频—莫国夫主任

就一堂课而言,学情可分两个阶段,一是课前的学情,二是课中的学情。课中学情的把握与运用主要依赖于教师对于现场学情的敏锐把握。遗憾的是,这样充满个人经验色彩的教学,很难全部进行有效的学理归纳和规律总结。与课中学情的多变复杂、把握难度较大不同,课前学情相对稳定静态,并且应对时间充裕,因此教师进行课前学情分析和应对更具有确定性。这样不仅可大幅度提升对学情的判断能力,而且通过解读具体的学生,会使得教学预设更加精准。

对课前的学情的理解,一是依靠教师的经验,二是依靠预学单进行实证分析。经验尽管是宝贵的,但是不能过于迷恋经验,因为你的经验生长于过去的课堂和学生。经验只有融合当下的实证分析,才能研制出更加符合学情的学习内容。

关于语文教学中"预学单"的设计,我建议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