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力量薄弱是中职学校深入发展的瓶颈,壮大科研队伍、增强科研能力属当务之急。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以教育教学研究为基点,逐步扩大和深化教育科研的广度和深度,重视加强中青年研究人员、科研骨干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学校吸引力和竞争力。
学校在科研中求发展、求活力、求创新,使内涵与品质得以发展和提升,经过不断总结和实践,学校探索出“三位五维”打造高效科研集体的模式,即通过学校、处室、教师三方合力进行五个维度建设,分别为学校科研工作运转机制建设、学校科研文化氛围形成建设、处室科研工作过程管理建设、教师科研理论素养提高建设、学校科研经验示范辐射建设。通过实践,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绍兴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引起很大反响。
科研运转机制和科研文化并举
目前,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已经形成长期稳定的“校长——分管副校长——教科室——教研室(课题组)”四级教科研工作实施与管理的组织架构。校长是学校教育科研方向的决策者,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督促教科室工作,教科室牵头计划、组织和具体落实学校教科研的各项工作,对学校教科研实施管理。
为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学校明确了教科室工作范围,教科室主任以及科室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对教研室进行“教科研优秀团队”的量化考核,将教科研的过程和实绩作为学年系部考核和学期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时,学校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规范经费的使用管理,进一步加大激励力度。其中省级规划课题通过验收并获一等奖的奖金最高元,教师个人论文发表的奖金最高元。目前学校配有电子阅览厅,订有多种与教科研有关的教育类报刊,并有大量的各专业(学科)学术研究杂志供教师阅览。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形成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年度学校共有38项校级课题和73项校级小课题立项,合计项。基本上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均申报了课题。而申报的市级课题都是在校级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并向完善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全校教师积极认真投入到自己计划的各种教育行动研究、教研室的课例研究、校级教改项目研究、校级立项小课题研究和集体承担的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而且课题成果频频获奖。《绍兴市中职选择性课改现状的调研报告》、《技工院校“三位五维”打造高效科研集体的实践研究》、《“项目引领、理实一体、校企协同”的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和探索》获年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学校现已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市属级和校级课题(含校级教改项目和校级立项小课题)组成的金字塔型的五级课题群网络。
科研过程管理和理论素养提高结合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研究的阶段指导。主要检查课题研究是否按预定的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否正确等;负责对研究人员的培训工作,对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指导建档,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注意资料的积累,真实、准确、完整和系统地收集资料,及时整理归档,组织并实施校级课题的申报、立项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评奖推广等各项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组长例会,学习*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方面的报告或文件,学习省、市教科研领导部门的指示,交流研究现状和阶段性成果,互通教育科研动态,探讨课题实施研究中克服困难的措施和办法。
根据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规划,教科室定期组织开展学校主题教科研活动。包括发布近期教科研资料、举办专家讲座、学校教师汇报课公开课课例研讨、总结每学期的教学成果等。年至年,教科室围绕“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指导思想分别开展了三届不同主题的教科日活动。
科研管理上倡导“自主创新”。实行青年教师的“学科小课题研究”、“课例磨练”和“课堂展示(公开课)”三合一研修,实现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校本研修的一体化,也使学校科研指导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教科室还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在校园网上设置了各种教科研的专题板块,对教师的教科研进行指导、帮助并给予包括咨询在内的各项服务。每年发放教师用于自学的教育理论和教科研方法的学习书刊和学习资料。同时,每学期编印或者出版不同形式的教科研成果集、论著等,便于存档与交流。
此外,教科室认真做好教师的国培、省培、市培等培训任务,积极开发教师校本培训项目。学校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学习、帮教和自学“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培训形式,通过组织听讲、辅导、研讨、交流等活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培训质量。
中职学校的科研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一如既往地不懈努力,进一步将研究与教育教学、管理实际紧密结合,全面促进学校内涵提升,将学校打造成一方闪亮的“科研圣地”。
文字记者:*广秀
责任编辑:吴家宏
排版编辑:邢筱
审核:高灵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