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方亮通讯员毛越周超张文杰
11月18日,横山湘湖书院。由萧山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联合杭州日报策划推出的萧山名人后裔文化访谈第二季如约而至。
一个月前,横山湘湖书院启用。北京横山书院院长陈洪现场赋诗:钱塘灵秀地,自古才俊多。兰亭序右军,西子拟东坡。文脉冠东南,处处起弦歌。群贤今又至,湘湖动清波。现在,动清波的,是萧山名人后裔文化访谈,它分上下午两场,聚焦党的百年征程当中的徐梅坤、杨之华、楼曼文、汪洋、瞿缦云、施今墨、汪德坚等萧山先贤,他们的品格、成就,彰显了思想之美、信仰之美、奋斗之美,影响着一代代萧山人。
正如横山书院“秉承传统、契合当代”的理念,萧山名人后裔文化访谈通过古与今的对话,缅怀先人,凝聚今人,启迪后人,也是对百年征途与时代精神的接续与致敬。
竞潮
很多人问,是城市影响了人,还是人塑造了城市气质?
我们的理解,是互相影响。
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大潮是萧山最广为人知的地理标志,赋予了萧山儿女“潮”的文化内涵,磨砺了勇涉险滩、奋勇争先的独特气质。百年党史中,就涌现出一批党的先进人物,他们有着钱江潮一样的刚直不阿,与潮共生,与民族共命运,与国家同呼吸。不得不说,故乡的“潮文化”影响了他们,他们也成了“潮文化”中的一道风景。
建党早期的徐梅坤,是从萧山走出去的党的三大代表,浙江第一位工人党员,其入党推荐人就是陈独秀。徐梅坤之子、曾任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的徐昆明回忆道,父亲出生在萧山新街一个叫富家塔的贫穷村子,16岁那年到杭州印刷厂当学徒工,想尽办法认字,别人教他一个字,他就送一块糖,终于成为排字工人。通过认字,父亲接触了新的知识、新的思潮,这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据了解,在浙江一师学生的帮助下,徐梅坤在杭州创办了进步刊物、浙江首张工人报《曲江工潮》。在杭州皮市巷3号私家小宅院里,他与另外三位年轻的共产党人,组建了浙江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它的诞生使杭州成为全国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城市之一,此后,浙江各地党组织纷纷建立,渐成燎原之势。
这无疑是一个“潮”时代。自称“半个出版家”的傅彬然也在年与俞秀松等发起创办了以新文化运动为主的《浙江新潮》,一时风靡全国。特别是年6月,他将原中共萧山地方党部改组为中共萧山独立支部,开始向进步知识分子发展党员,他的姑父瞿缦云就在此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萧山县委成立后,傅彬然和瞿缦云,一个在萧山西乡,一个在萧山南乡,全力以赴开展农民革命运动。瞿缦云毕业于医院附属医校,他一生“闲不住”,为西医发展贡献力量,曾回萧山创医院,一边从医,一边从事社会活动。在日军大举侵华之际,年过五旬的他又身赴延安,一心一意埋头救死扶伤。年瞿缦云六十寿辰时,毛泽东为他亲笔题词“老当益壮”以示祝贺。
萧山河上镇瞿缦云故居讲解员陈红燕也用两个细节精准还原缦云先生的“医德与仁心”。缦云先生英文很好,既主学西医又自学中医,把国外先进医学文献翻译过来,在当时被称作“百科全书”。上世纪50年代,缦云先生也曾回到故乡河上大桥乡,看到当地生产条件差,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两头牛,送给生产队。
当然,“潮”时代不缺女性。大革命时期的楼曼文,年出生在萧山楼塔镇一户官僚家庭中,她是富家小姐、是杭州女子师范学生,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参加中央特科,成为党的隐蔽战线上的女英雄。在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周东华看来,楼曼文是一位谜一样的神奇女性。
访谈现场,楼曼文的儿子、深圳市委党校退休教授方荣欣这样评价母亲,“一生充满波折,却始终向前。”楼曼文的小名叫梅园,源自梅花那种傲雪凌霜的姿态,这正是她一生性格的写照。这不就是“故乡潮”的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病重期间,楼曼文非常思念家乡,握着丈夫的手说,“你见过钱塘江的潮水吗?”她似乎在聆听、在遥望那奔竞而来的钱江潮。而楼曼文的丈夫方志纯也曾写过一本楼曼文回忆录,书名就叫《钱塘江的女儿》。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中,还有一段爱情故事传诵至今,那是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秋之白华”。《辛丑条约》签订前一年,杨之华在萧山坎山出生,注定她与民族共命运,一生都在从事现代妇女运动、新中国女工等工作。她曾感人肺俯地说,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选择一种人生。瞿秋白、杨之华的外甥女、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侨联原副主席吴幼英在参加访谈时讲到,“阿姨外柔内刚,有骨气、有立场六个字,是她一辈子的写照。”
这些红色故事,被一位萧山籍乡贤用电影艺术记录下来。他是祖籍萧山闻堰,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之一的汪洋,尽管出身地未在萧山,但他对故乡的山水江湖同样有着特殊的情感并向往之,他导演拍摄的《早春二月》《祝福》等多部电影或有杭州元素、或在浙江取景。因工作、疫情等多种原因,汪洋女儿、北京电影制片厂退休职工汪林立也通过视频表达对父亲故乡的向往与倾慕,她委托杭州日报萧山分社将有关记录汪洋的书籍、相册等捐赠给闻堰街道。
追潮
今年10月,萧山名人后裔文化访谈活动采访小组到北京探望杨之华女儿、“七一勋章”获得者瞿独伊。杭州日报萧山分社社长郭燕说,“探访期间,瞿老手中一直紧紧握着我们送去的家乡的萝卜干,这令人无比感动。”家乡的味道、家乡话,这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正如吴幼英所说,杨之华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萧山人,我们经常能从她口中听到三岔路村,这是她出生的村子。访谈现场,一场简单温馨的捐赠签约仪式,再次把杨之华与故乡牵在了一起。吴幼英兄妹三人将杨之华胞妹杨之英曾经使用过的家具捐赠给三岔路村,用于布置杨之华故居。
是的,他们与潮共生,一生竞潮。当走遍祖国千山万水后,他们最念想的,还是故乡和故乡的钱江潮。她们是钱塘江的儿女,他们对信仰的忠诚令人敬佩,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们。
年七一前夕,《萧山党史人物读本》出版,徐梅坤、楼曼文、杨之华、傅彬然、瞿缦云、汪洋等红色人物在书里相聚。厚德流光的他们,历史没有忘记他们,故乡的人们也一直以不同的艺术形式纪念着他们。
访谈期间,以杨之华为人物原型的红色革命历史绍剧《秋之白华》主创人员也莅临现场。萧山绍剧艺术中心应国文介绍说,绍剧《秋之白华》已先后在萧山剧院、杭州剧院演出,接下来还将参加浙江艺术节。用浙江的戏剧,讲好浙江革命先驱的故事,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创作这个戏的过程中,主创们着力用浪漫的爱情来呈现宏大的革命题材,使得以高亢激昂著称的绍剧,有了诗意化的柔情,让观众看到了“与以往不一样绍剧”。一观众看完绍剧《秋之白华》感慨,“有壮美的爱情,更有高贵的信仰。”
革命夫妇瞿秋白和杨之华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流传了大半个世纪,而杨之华的故乡萧山,也通过打造杨之华纪念馆、杨之华故居、创作绍剧等不同形式,致敬我们心中的革命先驱。
在萧山,这样的“纪念”可谓蔚然成风。
在徐梅坤的故乡萧山新街,当地就创排了一部小型情景剧《梅香一缕》,让他的后人感慨“梅香如故”。
前些年,在楼曼文的故乡楼塔镇,一座以楼曼文小名梅园命名的“梅园”成为楼曼文纪念馆。方荣欣说,“母亲的生命终止在年,但家乡人民和政府没有忘记她,从今往后,她与故乡的父老乡亲朝夕相处。”
文化是浙江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在萧山各地,纪念先贤的公共文化空间层出不穷,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镇街乡贤馆14处、保护修缮先贤故居、纪念堂馆20余处,让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有了更好更多的平台。
10月17日,第十三届文化中国论坛在湘湖畔举行,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开场白中讲到,“共同富裕,包括追求精神文化的共富。”当下,萧山建名人纪念馆、创排艺术剧、举办名人后裔文化访谈等等,无不都是基于“文化共富”的集体追求,萧山人也秉持“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凭借与“潮”共生的独特气质,走在时代前列,也为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文化强区全力以赴。
归潮
访谈现场,萧山融媒体中心主播郑健朗读起已故诗人邵燕祥的诗句——
我第一次造访的故乡,不管走到哪里,我再也忘不了,世界上有一个,跟我有着血缘的,二百五十户的村庄,有一棵古老的,比我的祖父年纪还大的樟树,有一方古老的,曾照过我父亲幼年面影的池塘……
年5月,年近半百的邵燕祥,第一次回到了他的祖籍地——父亲的故乡——萧山下邵村。他参观村子,走访乡亲,故乡亲人们的问候甚至围观,他都觉得非常亲切,就写下这首《山阴道》。
这是乡贤心灵上的共性。家乡是每一个人人生的起点,对于每一位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不管走得多远、飞得多高、离得多久,最魂牵梦萦的是故土,最剪不断的是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最欣喜的是看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此次访谈,主办方特意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楼塔细十番的老艺人们为回家的乡贤们送上一首故乡的乐曲,这是欢燕回巢的“归潮之音”。明朝时期,楼塔人楼英是宫廷御医,曾撰写医学名著《医学纲目》,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就受其启发。据传楼塔细十番就由楼英从明代宫廷带回故里,至今传承余年。当下,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下,细十番也得到了传承与创新。
而访谈下半场就通过“从医济生”的视角,以三位“萧山医生”的故事为载体,解读我们身边的传承与创新。
施今墨被誉为我国近代四大名医之一,曾担任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他促进中医改革,办学校,也为中医学培养了大量人才。此前,杭州日报萧山分社领导曾带队赴北京采访施今墨之子施小墨。他谈到父亲时说:“父亲出生在贵州,所以名字中带一个黔字,行医后,父亲把黔字拆开,取名今墨,寓意像墨子一样看病不分贵贱、不分高低。”父子情深、一脉相承,父亲成了施小墨的榜样,他也运用中医理论方法,总结西医名类疾病规律,独特特色。
对绝大多数萧山人来说,他们并不清楚汪德坚是谁?他是被誉为“绍兴师爷”鼻祖的清代著名幕僚学大家汪辉祖的六世孙,也是原萧山城厢联合诊所、医院(医院前身)创始人之一。汪德坚女儿汪端端讲到,父亲15岁时就渡过钱塘江,在杭州城里的一家德国诊所当学徒,用微薄的薪资来贴补一家老小费用。在诊所当学徒期间,他还利用工余时间上夜校学习文化与医学知识,通过多年自学,最后考取了当时很难考的医师执照,开始踏入医学之门。
“我喜欢工科,但父亲坚决不让我上,因为他未上过医科大学,就坚持让我上,没办法,我读了上海医学院。”汪德坚儿子、中科院院士、我国血管外科开拓者汪忠镐儿时就经常陪父亲出诊,可谓耳濡目染,对父亲数十年的谆谆教诲感激不尽。而汪忠镐院士一家有医学“一门三博士”之佳话,也足见父亲及家族对后辈的影响至深。
“每人都在不同战线上为萧山争光。”访谈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与萧山乡贤通过视频连线,来了一场“京杭对话”。从萧山城厢走出去的韩院士今年已经93岁高龄,仍与时间赛跑,希望在耄耋之年能多做一些事。他说,“此生惟愿济众生,这也是父亲为自己取名之意。”
作为我国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博雅讲习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济生自年任职以来培养了17位博士后、68位博士、30多位硕士和80多位进修生。他从年起就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在祖国医学与现代科技之间架起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他用半生精力,用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防范,证明了针刺的合理性,被评价为“中医针刺镇痛第一人”,“针刺”可以用来治疗什么病?过去50多年的研究中,韩院士除了阐明其镇痛原理之外,还将其应用于戒毒中。如今,93岁的他又带来新的研究成果,针刺可用于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
是的,文化最能触及人的心灵深处。它有“潮”一样的磅礴力量,让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得以传承与创新。正如萧山名人后裔文化访谈的活动主旨——通过追忆先辈的人文精神,重走他们的“萧山之路”,共同寻找未来的“萧山之路”一样,萧山正以“四海云集话桑梓凝心聚力绘未来”的姿态,欢迎乡贤归来,用他们的文化力量、榜样力量,共建美好家园,为萧山的“谋变图强”和二次创业再出发注入强劲新动能。
编辑赵玉福